微力量——新春,写给未来的第七封信
未来,你好,
2019年,可能人类要对一个问题给出答案,那就是,太平洋两岸到底是相向而行,还是分道扬镳。
在这个时代,地球都已经接受到来自于外太空的信号,要准备星际大战了,我是不相信人类能有两个未来的。无论如何,人性是普遍的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的自由平等和公正是普遍的。寰宇之内,殊途同归。
人类共同捍卫地球,本质上就是捍卫普遍的人性,捍卫普遍的价值。然而如果离开开放和多元,人类就危险了。在新年伊始被转发的一篇文章里,说道,二战期间,由于只有一种声音,德国人都相信他们被别的国家欺负了,尤其是被犹太人欺负了,所以,德国的普通民众也加入了对犹太人的暴力。我想,但凡读点中外历史,不难了解“一种声音”之可怕。
好在有信息技术的变革,再微小的个体都可以有自己的声音。在新年转发的另一篇网文里,一位出身农村的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生,戏称自己是低端人口的儿子。她的妈妈在北京被驱逐了,后来,风头过了,妈妈还是选择回到北京,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。看来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是自己选择出来的,不是由谁规划出来的,不知道何时,这一点信仰能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。
技术再发达都没有办法删除思考,而只要有思考,就会有表达。就在冬天的一个晚上,我出差回到上海,飞机深夜降落在浦东。预约的专车司机打电话给我,一听就是带有吴侬软语的上海普通话。(据说服务业的发展会让语言变得软化,我是信的。韩剧和朝鲜新闻的对比,就强烈到很难相信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。)一路上,这位上海本地司机就感慨,如果限制老乡(外来人口)做专车司机,是没道理的,老乡们如果真的不能开专车,只会让市民出行更麻烦,黑车更多,管理更困难。
我真的很想对这位上海司机说句谢谢!他使我相信,在这个身份限制了思考的社会,还是有人保持着理性。正是因为这些“微话语”,包括我们转发的文章,给人感觉,不管这样多元的声音多微小,它仍然是存在的。
我不得不相信很多微力量组成的潮流,有时是微话语,有时是微行动。这些话语和行动,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吗?问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荒谬。人类并不是为了留下痕迹而去思考的,就好象飞鸟并不是为了划过天空而挥动翅膀。
乐观地说,每一句微话语,每一次微行动,都会像一粒小石子,在平静的湖水里荡开涟漪。在已经过去的2018年,我们借着空间政治经济学短期课程的机会,上百人一起为关爱留守儿童而合唱。我仍然四处演讲,年终的时候,和其他几位学界朋友做了一场公益的“经济·快来秀”,尽可能地告诉人们一些中国经济的真相。在一次有关教育的研讨会上,我们谈到了日趋严重而紧迫的留守儿童问题,所有的参会者都感到很沉重。我对大家说,恰恰是因为在一些问题上,学术界的观点和现有的做法大相径庭,我们才必须坚持继续发出微弱的声音。
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多。不久,我推动的一部讲述中国城乡发展的纪录片即将播出,几位前辈学者将与我共同发声。接近2018年年尾的时候,媒体约我和同济大学的徐教授一起对谈关于拆除违章建筑的事。今天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,什么是应该被法律保护的权利?城市的美好生活是市民自己选择,还是由别人帮我们来界定?城市的审美权交给谁?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。那场对谈的最后,我提了个建议:不如一起来开启一个行动,就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来找一些案例,让管理者、市民和学者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。
再微弱的声音,再微小的行动,只要是面向人类共同的未来,就一定会帮助我们接近它。这就是我的微信仰。
年复一年,新春又要来了。面向人类殊途同归的未来,愿你我为之付出些许微力量。如果有为众人抱薪者孤独无援,愿我们能够发出些微声音,告诉他,我们来了。
2019年1-2月间
(配图:陆铭)
上一篇:为了孩子,我们呼之以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