迈向宜居的全球城市
一提到宜居,可能就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抱怨。比如交通拥堵,都市白领上班每天要花1个多小时;环境污染,雾霾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城市病现象;生活成本上升,房价过高;城市中心活力衰退,等等。那么,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不宜居?
1.城市发展假设
到底什么是“城市”?就是便于人们见面的地方。那什么是“全球城市”?就是方便我们与全球的人们见面的地方。这就是全球城市的秘密。
假设一个城市中有3个组团,组团之间需要相互见面、交流,于是见面的密度、频率最高的地方,就成为了市中心。为了适应这样的见面需求,城市会在市中心建高楼来容纳更多的公司、人口。但是我们经常会觉得,这样的城市太大了,不宜居了!于是我们把一个大城市拆成两个城市,由此产生了通勤,运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进行交流。后来我们认为,交通拥堵问题是因为人太多了,所以把两个城市再拉远一点,当距离拉到一定长度的时候,又觉得通勤成本太高,就不通勤了,也就意味着一些经济活动消失了。
如果反过来想这个问题,让组团往中心靠近。结果就是原来因为成本太高而不可能发生的经济活动,现在因为人与人之间、企业与企业之间见面的便捷性提高了,又出现了一个重合的地带,回到了最初的假设。所以城市密集度和中心高楼的存在,恰恰是为了经济活动便捷的需要;而为了维持这样的便捷度,在地理、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和高密度,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做法。
2.全球城市的宜居概念
全球城市的第一个特点是人多,并且多元化,这是全球人才汇聚的结果。根据大量的经济学研究,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和这个国家的最大城市人口之间的高度相关性,是一个全球的普遍经济规律。同时,全球城市一定是高密度的,表现为高人口密度,高建筑密度,以及道路、地铁的高密度。城市会往垂直方向发展,变成立体的结构。
那么,如何打造宜居的全球城市?我们需要重新为全球城市来定位宜居的概念。
第一,全球城市的活力维度。全球城市需要有强大的全球服务能力、创新活力,以及消费多样性,组成吸引人才的一个宜居环境。
第二,全球城市的便捷维度。人多的时候,我们更强调便捷,而便捷是基于高密度的路网、地铁网络、地上地下的连接通道。
第三,全球城市的环保维度。在人口多、密度高的情况下,环保概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:①绿色出行。人口密度大的全球性城市里,使用小汽车的比例反而是下降的,步行增多,变得更加环保。②“口袋公园”,即街区里的小面积公园增多。③绿化变为垂直状态。
3.上海如何迈向宜居的全球城市
在宏观层面上,要向都市圈迈进。未来的上海,会有三个意义上的概念:其中最具有国际竞争力、代表上海活力的,是上海市中心的概念;第二个是上海行政管辖范围的概念,但是这个概念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淡化;第三个是上海都市圈的概念,这个概念将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在中观层面上,要增加上海周围郊区新城活力。在控制总人口的情况下,上海郊区新城要汇聚人口,只把市中心的人口往那里搬,会增加更多的通勤需求、恶化交通拥堵问题。新城要做的是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功能互补,并实现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均等化。
在微观层面上,要形成“以人为本”的全球文明城市。在中心城区密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,未来垂直城市概念的使用和保护建筑共同存在的状态,将会成为常态。同时,土地用途规划也会从现在的单一用途转向综合用途,以适应垂直城市的发展需要。同时,在上海建设全球文明城市过程中,一定会形成多元族群、多种技能、多样文化的人群的互补、包容。
视频链接:http://sea-hi.com/speaker/22.html?from=timeline&isappinstalled=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