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
当前位置:首页>足迹

新春,写给未来的第五封信

时间:2017-02-21   访问量:1341
新春,写给未来的第五封信
 
未来,你好,
       你知道吗,我有一个交往不算深的朋友,且让我称他为Z。虽然同住在一个城市,我们也有20年不见了。这些年大家都用上了微信,于是我们出现在彼此的朋友圈里。平时,他卖他的货,我贴我的文,互不打扰。只是偶尔,当我批评“通过控制人口治理城市病”的政策时,他会丢一句评论,比如说,“你不乘地铁”。我也懒得再解释。
       2016年,我在孙、李两位同学的帮助下,开通了个人的微信公众号。这个被我取名为“铭心而论”的平台成了我与读者们沟通的新渠道。新年夜的语音节目里,我特意制作了一期新年祝福,送给留守儿童们。元旦的早晨,翻看朋友圈,居然看到Z的点赞。当然,我不太确定这个点赞是因为我配了一首滚石鼎盛时期的《快乐天堂》,而Z也喜欢80年代的华语音乐;是因为我说的题目本身是引人关注的,而我怎么讨论的却没人在乎;还是因为Z真的认同了,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办法,是让他们与在城里工作的父母一起进城。不管是哪一种原因,我居然在看到Z的点赞的时候,有一点点感动。也可能是我太期待改变了,而实际上什么都没发生,我只是自作多情罢了。
       其实,我对于有知识的人一直保持着谨慎的失望,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绝望,这是真话。如果知识界的分歧是在一些全人类缺乏共识的议题上,比如全球化究竟是好是坏,那不奇怪。而事实上,在我们周围,不少看似有理的论点、报告以及建言,挑战的是市场经济最最基本的底线,那就是平等与法制。但这些都被包装在有知识的外表之下,美轮美奂。
       去年的某一天,我与一位政府官员讨论到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,他跟我算账,说如果一个外地人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,平均每个孩子每年的财政支出大约2万,有的家庭还一下子带了几个孩子过来,而这些家庭往往还不交税。他的言下之意是,政府不划算。
我当然知道,这笔“账”是很多人心里在算计的,我完全理解,所以,我还是做了一番解释。你看,这无非是个钱从哪来的问题,公共财政的钱有个花在哪里的问题,如果政府有钱补贴亏损的天使基金,但却说没钱办教育,这恐怕不是没钱的问题。就算地方政府真的没钱,这部分跨地区移民家庭的教育支出可以由中央财政补贴。退一万步讲,还可以由移民家庭自己出,只要政府放开办学,民办教育就可以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的问题,历史上就曾经是这样的,虽然这不是个好办法,总也比孩子没学上要好。
       还有一笔隐性的账要算,那就是,如果不让外来人口子女进公立的学校,是造成的问题多,还是解决的问题多?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问题,不就是这么来的吗?而且,事实上,那些最近因为政策排斥而失学的孩子其实并没有离开这座城市,他们可能一直会在这里生活下去。我们在短期省下的钱,在长期恐怕要付出成倍的代价吧?
       再来看收入端。你看,一些外来人口家庭虽然因为收入低,没有交个人所得税,但他只要在就业,他就创造了价值,他所在企业还交了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,他实际上就间接地交了税,这是国家的税收体系使然。
       刚才我还是在“算账”,其实,我最想说的还不是这笔账本身。我想说的是,常住人口的居住、就业与基本公共服务对应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,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和法制国家所保障的公民权利。即使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,等到中国逐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,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,还能维持多久?这些做法,在解释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听的时候,会不会让我们觉得不好意思?
       有一次,我问一位10岁的小朋友,你觉得,如果家里的钟点工阿姨,她的孩子不能在这里上学,这对吗?他说,“我觉得不对,应该每个人都可以来上学。”小朋友当然不明白世界之复杂,但他的话是可以大声向任何一个人说出来的。要我说,孩子善良的天性所指,那些可以大声说出来的话,就是市场经济和法制国家最初的原点。放在当下,这些话可能很不合时宜,但不这样说,我们只会离人类共同的未来越来越远。
       又一个新春正在靠近,过去的一年里,世界有点犯晕,我们更加糊涂。不过,我总是偏执地相信,错的,对不了,对的,也错不了。只要都还记得我们出发的原点,纵使乱花渐欲迷人眼,未来的方向仍清清楚楚。
       在经历了太多的失望之后,也许很多人已经习惯于自嘲为“屁民”。尽管如此,我仍然想说,屁民总还可以独善其身。失望得深了,倒反而感受得到时刻发生的变化,他可能是远方为正义奔走的律师,也可能是近处即使没车驶过也不闯红灯的孩子。
       未来,我其实是在提醒自己做好准备,渺小而有腔调地迎接你。人类有多个历史,但只有一个未来。每个国家,每个族群可能会有独特的道路,但所指的方向仍然只会有一个。
       Z君,若你认同我的话,要不,点赞完了,就一起向着未来狂奔吧。
       永不停歇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7年元旦,新春之际

上一篇:学术,让空想走开

下一篇:铭心而论300天

发表评论:

评论记录:

未查询到任何数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