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铭, 楼帅舟,2024,《大国空间格局下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改革新探索》,《经济地理》,44(09): 22-27
大国空间格局下的城乡融合发展
陆铭 楼帅舟
摘要: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,中国经济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,人口呈现出从农村向城市,从小城市向大城市,从外围向中心城区集中的趋势。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具有大国空间格局思维,在人口流入地深化以大城市为重点的户籍制度改革,改善以随迁子女教育和保障房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供给。在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则需要实现减量发展,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顺应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,盘活闲置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。
关键词:大国空间格局;城乡融合;人口;户籍制度;土地制度
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指出,“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”。需要明确的是,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然体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,而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持续调整。中国在人均GDP意义上即将跨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门槛,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和人口将持续向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周围集中,整个中国的人口呈现出一种从沿海向内陆、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依次递减的“双重—中心外围格局”[1-2]。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,全国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将日益呈现“双重—中心外围格局”。越是靠近沿海和大城市的地区服务业比重越高,且服务范围越广,而越是远离沿海和大城市的地区,越是专业化于农业、旅游和自然资源产业,制造业则主要布局在大城市及邻近的中小城市,远离大城市的地区从事的制造业主要依赖于当地资源[2]。在这一大国的空间格局下,城乡融合发展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地的城乡之间,而是要有一个全国范围之内的大空间格局,相关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有大国空间思维。
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:第一节论述中国经济出现的后工业化趋势,以及地区间分化为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的空间格局。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面临的政策问题,重点是土地和住房问题。第四节是全文的总结。
上一篇:迎接后工业化社会
下一篇:以空间政治经济学看高质量发展